生活-LIFE
华夏教育时报 > 主页 > 培训 >

上千桌“文化大餐”来了

2019-06-14 12:42 编辑:采集侠 来源:网络整理

  二沙岛户外音乐季、第四届“广州合唱节”、2019·广州乞巧文化节、“遇见艺术”高雅艺术欣赏季……一年一度的“羊城之夏”广州市民文化节(下称“羊城之夏”)来临之际,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将于6月至11月期间为广州市民奉上。昨日,该文化节新闻发布会顺利召开,文化节开幕式暨综艺晚会也在广州塔隆重举行。

  “羊城之夏”是广州历时数十年精心打造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,曾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荣誉。据悉,本届“羊城之夏”共分为“百姓舞台”“精彩大赛”“岭南文化”“时尚经典”“书画展览”五大板块,涵盖公益演出、群众文艺创作大赛、专家文化讲座、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,期间将举行1000多场主题活动。

  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亦霖 通讯员穗文广旅宣

  图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

  “群星奖”新秀《大营救》

  燃爆开幕晚会

  昨晚,一场以“广州风 岭南韵”为主题,以各区特色、广州风貌为主线的“羊城之夏”2019广州市民文化节开幕式综艺晚会在广州塔二楼平台上演。刚刚获评中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——第18届“群星奖”的西河大鼓书《大营救》等精品群文节目接踵登场,燃爆现场,为期半年的2019“羊城之夏”市民艺术节正式开场。

  90分钟的开幕晚会融文化艺术为一体,以歌舞、语言、音乐、体育等富有创意的表演形式,展示出了一幅文明、优美、动感的广州城乡画卷,以及璀璨多姿的岭南文化。此外,节目还配有各区宣传片剪辑精华。

  据悉,今年“羊城之夏”广州市民文化节吉祥物“羊小夏”将带领观众,以H5线上形式来一场“全城抓羊”穿越之旅。

  据记者了解,今年“羊小夏”还将担任“市民文化节新闻主播”和“公共文化导游、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生”等多项工作,将继续走进图书馆、文化馆、走进社区,参加快闪活动,在“成为广州公共文化的最萌表情”的道路上奋力前行,为宣传推广市民文化节等政府公共文化惠民服务努力工作。

  五大板块出新意

  “羊城之夏”成品牌

  本届“羊城之夏”以庆祝建国70周年为主题,以“同欢共享”为理念,集合近年来广州群众文化领域的众多精品项目和创新成果,部分曾获省市、国家级大奖的经典项目,也将以各种方式走入基层和社区。同时,将安排大量惠民型、普及型的活动,致力于全面提升市民文化艺术素养,扩大城市文化发展的基本盘。

  本届“羊城之夏”的五大板块“百姓舞台”“精彩大赛”“岭南文化”“时尚经典”“书画展览”涵盖了公益演出、群众文艺创作大赛、专家文化讲座、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,从6月到11月将在广州各文化艺术活动场地、全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开展大小活动千余场次。

  “百姓舞台”板块重点展示广州市近年来的优秀艺术成果。主要活动包括“文化有约·美丽社区”广州市群众创作精品巡演、“缤纷四季”广州市文化馆公益文化系列活动、穗港澳粤剧日活动、二沙岛户外音乐季、“残联30载,迈进新时代”第四届广州残疾人合唱节——《黄河大合唱》音乐会、“赞歌颂中华”——市直机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演出等。

  “精彩大赛”板块旨在通过各种赛事挖掘群众文艺人才。赛事包括“羊城之夏”2019广州市民文化节系列活动之第四届“广州合唱节”暨广东省“百歌颂中华”广州地区选拔活动、第三届广州市少儿艺术大赛、第四届广州市广场舞大赛、第三届广州市粤曲私伙局大赛等。

  “岭南文化”板块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,展现岭南传统文化风貌,包括广绣、广彩等传统工艺的创新实践。主要活动包括:依时而作——2019“非遗课来了”、番禺区第十七届“莲花杯”“禺山杯”龙舟赛、2019黄埔有戏——黄埔区戏剧社戏剧专场、2019•广州乞巧文化节、白云区火龙民俗文化节、中国(狮岭)盘古王民俗文化节、从化区非遗精品展等。

  “时尚经典”板块通过潮流文化的方式带动传统文化的传播。“遇见艺术”高雅艺术欣赏季、2019“绚丽天河”国际音乐季、“2019REALLIFE-我们的生活”中国(粤港澳大湾区)潮流文化周、南沙国际邮轮旅游文化节等活动都将轮番上演。其中,“遇见艺术”高雅艺术欣赏季是广州市文广旅局推出的高雅艺术普及项目,已陆续推出了“遇见”古琴、书法、芭蕾等专题。

  “书画展览”板块以美术、书法、篆刻、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开展书画展览。如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广州市群文美术作品大赛、“云山珠水颂羊城——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暨建党98周年广州市群文美术书法摄影联展”、辉煌岁月——荔湾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书画作品展、广州市少儿艺术大赛少儿书画作品展览等活动。

相关阅读

华夏教育时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来源: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,版权均属华夏教育时报网所有,转载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华夏教育时报网”,并附上原文链接。

二、凡来源非华夏教育时报网或华夏教育时报的新闻(作品)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。

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,联系邮箱:kaibfmc.n@vip.sina.com。

新视觉·新媒体